作为“老三沙”的代表,今年79岁的杜永天向记者讲述当年在永兴岛上挖鸟肥的经历。
(南海网记者李晓梅摄)
“老三沙”的代表,今年79岁的杜永天1955年前后登上永兴岛,和老伴陈惠华在岛上组建了家庭。
(南海网记者李晓梅摄)
“如果我的眼睛能看见,真想再上永兴岛走走看看。”4月29日,在海口“见证波澜岁月”三沙史料史实寻访活动启动现场,作为“老三沙”的代表,今年79岁的杜永天感慨良多,说起当年在永兴岛上的一幕幕,意犹未尽。此时,他手上拿着一份刊载了当年永兴岛上生活的1957年中国青年报复印件,以及一本取名《开拓西沙人》的书籍。
“你指给大家看看,我们当年在岛上种菜打球的场景,还有我们的全家福,3个儿子都在岛上出生。”眼睛已失明的杜永天,赶紧让老伴陈惠华向记者介绍当年的岁月。有趣的是,杜永天全家福里,3个孩子分别取名西沙、南沙、中沙。“西沙是我国的领土,我和妻子因西沙相遇,孩子也在西沙出生,所以我给孩子起名叫西沙。”
杜永天踏上永兴岛具体是哪一天,他已记不清了,只记得是1955年前后。当年他在海南供销总社下属的海南鸟肥公司工作,因工作需要被派往西沙,组织工人到岛上挖鸟肥。20岁的小伙子跟着其余62个人,经过36个小时的海上颠簸,终于登上了西沙永兴岛,这一干就是15年。
“当时岛上没有像样的建筑,只有两座废弃的炮楼,还有几个渔民搭着帐篷临时住在岛上。”老人回忆,起初他们没有住的地方,天为被地当床,每天拿块木板躺在沙滩上睡,一睡就是20多天,直到木板房建好。“用水难,吃菜难,生活枯燥乏味,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慢慢解决。”杜永天说,尽管条件非常艰苦,但没人喊苦喊累,最多的时候岛上一共有500多名工人挖鸟肥,5年的时间共有100多万吨鸟肥运出永兴岛,用于农业生产。
中国青年报当年的报道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在永兴岛的阔叶植物林里,有400多名开发鸟肥的小伙子,他们是海南岛鸟肥公司和西南沙渔场调查队的工人。他们冒着高三点五公尺的巨浪,度过水深二千英尺的海洋,到永兴岛安了家,成立了俱乐部。从此,永兴岛上歌声四起,小伙子们干劲十足……”
采访时,杜永天老人的老伴一直陪伴左右。杜永天说,他们夫妻结合是因为永兴岛。“当初老伴是一名护士,作为医疗人员与自己同批上岛,本来只计划3个月便轮换下岛,没想到却为我留了10年。”这时,杜永天老人还握了握老伴的手。
“那时候我和老伴都有些文化,岛上有些出板报写字的工作就交给我们两个人来做,一来二去,两个人就产生了感情。”杜永天笑着说,1956年,他和妻子结合了,当时成了永兴岛上唯一的一对夫妻,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老人片段化的描述虽然零散,但那些故事和岁月却弥足珍贵,成为三沙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三沙史料史实寻访活动活动启动当天,和杜永天同时出现在现场的还有88岁的云林老人。1955年,当新中国第一次对西沙群岛开展调查的时候,西沙几乎任何设施都没有。云林作为海南地区农业部门的代表参加了这一次考察。
鲜为人知的是,杜永天所在的海南鸟肥公司的成立,离不开云林当年所在的西沙群岛勘察队1955年的那次考察活动。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西沙群岛资源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考察,这次的勘察活动促使了鸟肥公司的诞生,也开始了新中国对西沙最早的开发和管理活动。他们用近1个月的时间考察了西沙群岛的13个岛屿。考察成果总结成了一份调查报告,成为新中国对海诸岛开发和管理活动的有力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