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多行善,广积德,乐无边……”这是赵述岛上一名普通却又不平凡的渔民谢胜清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一直遵守的“承诺”。
赵述岛是西沙宣德群岛中的一个岛屿,是七连屿的第三大岛,距永兴岛约8海里。大海之上碧波汹涌,滩险礁高,阻挡了赵述岛上一代又一代渔民的去路。
拨开时光的雾帘,谢胜清回忆起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赵述岛,当时的赵述岛生活条件非常差,垃圾多,苍蝇满天飞,房屋乱建,岛上的补给尤其是淡水很紧缺,通讯、电视信号也没有,要靠柴油发电,岛上渔民舍不得花钱,天一黑就睡觉,每天过着枯燥无味的生活。
由于常年被海风吹拂,谢胜清的皮肤晒得黝黑,一双常年劳作的手,磨起了厚厚的老茧。“渔民这个职业是非常危险的。”谢胜清说。
但高风险不等于高回报,很多渔民还是赚不到钱,生活条件十分贫苦。后来谢胜清发现,造成渔民收入低的原因之一是渔民捕捞回来的鱼货没有销路。渔民出海成本很高,如果捕捞回来的鱼没有及时销掉,导致鱼货不新鲜,就只能低价卖掉或是浪费掉,这样连成本都很难收回,更别说赚钱。
于是,谢胜清决定留在赵述岛。从那时候起,渔民捕捞回来的任何一种鱼他都一一回收,能卖的他就卖掉,卖不掉的就加工成容易储存的鱼干。现在赵述岛上已经形成一条清晰明朗的鱼货产销产业链。
“大家都是靠海吃饭,能帮就帮,自己赔点没关系,只要大家都有钱赚,能为老乡们解决没有销售途径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对出海打渔有信心就可以。”谢胜清说。
谢胜清有艘船,在亲身体会到老乡们在岛上的交通十分不便之后,他主动把自家排水量不到10吨的木船变成了赵述岛和永兴岛之间的“免费巴士”。每年谢胜清都要第一批上赵述岛,最后一个离开,至少把岛上最后一名下岛渔民送到永兴岛,他才能安心回老家。“这些年,我在这里都已经习惯了。”说到这,谢胜清浑厚地笑了笑。
平时,谢胜清因为一边收购鱼货,一边捎带老乡们往来,把补给物质从永兴岛运回来。
“有鱼货时,两三天就要跑一趟。‘琼沙3号’补给船到永兴岛时,没有鱼货也要来。”谢胜清说。
从赵述岛开船到永兴岛,单程要1个多小时,谢胜清光油钱一趟就要花400多元钱。收鱼货时,赚的钱还能补一补,如果只是纯粹载人运补给,老谢还要自己倒贴油钱。不过谢胜清从来没有算过这些帐。
“我一想到赵述岛上一百多人,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吃的大米、蔬菜都要靠我这艘船,我就觉得这点油费能帮到那么多人,值了。”谢胜清一脸憨厚,露出朴实的笑容。
碧海无言,却见证了他为了村民出行而付出的许多艰辛和努力。
2015年,三沙市政府将2014年“十大驻岛居民标兵”的荣誉证书和奖金颁发给了谢胜清。乡亲们得知后,无不拍手称赞:“要论每年在岛上时间最长的,赵述岛上没人比得过他,这是他该得的荣誉!”听到乡亲们的赞许,53岁的谢胜清脸上有了些许羞怯,更多是的是愧疚。为了当好“义务艄公”,谢胜清只能把对亲人的思念深深埋在心里。
谢胜清从2009年上赵述岛到现在已经7年,从2010年开始,一年365天,他除了春节回谭门老家过年外,其余的330多天都在条件简陋、远离父母孩子的岛礁上生活。他如此坚守,只是想尽一份“艄公”的义务——让岛上的渔民乡亲能够有更方便的交通、更充足的补给。
三沙市成立之后,现在赵述岛上有了海水淡设备,有太阳能发电机,能打电话、看电视,还有“三沙1号”补给船每周都运补给过来,日子在变好。
提及以后的计划,谢胜清没有伟大的道理,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是看看自己长满老茧的双手,说了一句朴实的话:“只要岛上的居民还需要我这个“艄公”,我就会继续坚守在岛上,这是我说过的话,必须得做,不然,我良心过意不去。”
就这样,一个信念、一句承诺。尽管岁月荏苒,但谢胜清的坚守还将会继续。(文/彭子娥)
谢胜清在船上。吴忠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