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他是一位出身清贫的渔民,一位光着脚走进学府的人,一个光着脚回到大海的人,他是领导干部,他是教授,他是渔民,但任何一个称呼,都无外乎他是一个82岁高龄的中国人,是南沙的一面旗帜。他十多年卧薪尝胆,闯荡南沙,在祖国最南端美济礁,潜心海洋养殖,成为水产界的奇人,书写了一个奇迹。
他叫林载亮,福建平潭人,贫穷渔民子弟出生,今年82岁,他的一生都在和海洋打交道,对大海始终有着特殊的感情。
年轻时的林载亮曾经在暨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水产学院等高等高校任教多年,后来踏入仕途,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还担任过海南省水产局副局长、对南海各个岛礁做过细致的研究,参与编写过《南沙渔场图》。
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所以早在1992年,他就在一次考察南海时发现美济礁有南沙最大、最完整的瀉湖,是块养殖宝地,当时就编写了《海南省远洋及南海渔业的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更重要的是他清楚地认识到在美济礁从事水产养殖有巨大的潜力,从而更加坚定了信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林载亮胸怀大志,心系海洋,一心想为维护国家海洋主权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因此,在退休之后,他并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选择继续扎根祖国的南疆,在美济礁从事网箱养殖。
“但是这条路我走得并不容易,甚至是充满险阻。”林载亮在这条路上,得到过,也失去过,饱尝倾家荡产的滋味甚至失去亲人的痛苦。
那是在2007年11月21日凌晨4点,强热带风暴“海贝思”袭击美济礁,礁内养殖试验渔排、网箱全部打翻,损失惨重,当时在网箱上作业的人也全部落入海中,只有四个人紧抱漂浮物,在海中靠喝雨水维持了八个晚上,七个白天,其中就包括他的两个侄儿和一个侄孙,还有一个临高小伙子,后来他们遇上了商船救回了三个人,而林载亮的侄子林绍志在被商船吊上船的过程中,因为体力不支再次落入海中,再也没能醒来。
“这对于我来说无异是晴天霹雳。但我并没有倒下,我们在海上的人,祖祖辈辈性格里都充满了坚强,甚至是顽强。”林载亮无比坚定地说。
不久之后,南海区渔政局在美济礁立下了一块纪念碑,正面刻着“中国南沙美济礁养殖遇难者纪念碑”,背面刻着遇难者的名字。纪念碑正面面向南疆、背面对着北方祖国家乡,这是炎黄子孙守望南海、护卫南疆的又一见证,也是在提醒林载亮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2008年3月,林载亮精心准备好后,决定重头再来,买了六万条老虎斑和东星斑鱼苗,再次踏上了美济礁。
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越希望大海风平浪静,却常常伴有狂风和恶浪。
2010年,经过两年的精心养殖,在林载亮前往美济礁准备运回养殖的老虎斑之时,船在大海上航行了两天后,被一艘3700吨的大船撞出了一个大洞,海水迅速往船里灌,船眼看就要下沉,危险一步一步地逼近。当时船上的人都已经做好了跳海的准备,但只有林载亮清楚,撞船如果沉下去,船的整个缘际就形成一个真空,真空就形成一个漩涡,即使跳海也同样跑不掉。
“林教授,是否要抛掉船上的饵料和鱼苗,或者是放弃船。”当时轮机长和水手都先后焦急地问。
“钢板那么漂亮为什么不要,我不想放弃任何东西,你们的任务就是把船上所有水泵打开,把水抽掉。”林载亮冷静一挥手。大家照着林载亮的指挥去做,不久,船里的水就被排掉,船体被撞出的大洞浮出了水面,船上的人和货物也都保住了。
就这样历经多次的挫折,林载亮终于在南沙开辟了自己的养鱼场,专门养殖东星斑、龙胆鱼、老虎斑等高档深海鱼,如今在美济礁的瀉湖已经建成72个网箱。这里的每一条鱼都有着开发祖国南疆的故事,都有着维护主权的特殊意义,所以,他养的鱼被人称为“爱国鱼”。目前,“爱国鱼”年年都受到热捧,在三亚、福建每每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
“我的一生身份不断变化,从育人到办企业,从办企业到从政,又再从从政到办企业”。现在的林载亮不仅仅是个企业家,还是三沙市南沙区美济社区支部书记,是三沙市第一届人大代表,是美济礁的首任村官,而他肩上的重担也在随着身份的转变不断地变化,林载亮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需要想得更多,想得更远。
“南沙美济礁澙湖面积49.6平方公里,湖面水域36平方公里,如果政府能好好利用这一水域,哪怕是鼓励利用其中5%的水面进行养殖,未来将可以创造不少于150亿元的产值!”2012年三沙建市,光荣当选为三沙市人大代表的林载亮恳切地提出了他的建议。
他的建议获得了三沙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关注。“三沙建市时,只有我创办的企业在南沙搞养殖,条件很艰苦,但政府很体谅我们的难处,如今三沙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越来越好,我盼望着有更多的人来到南沙,发展特色产业。”林载亮笑说。
未经历坎坷泥泞的艰难,哪能知道阳光大道的可贵。现在美济礁网箱养殖业上取得的点点滴滴成功,林载亮感到很欣慰。他的心愿就是想利用实业维权的经济模式提高渔民的收入,守护好美济礁,守护国家的南海主权,把“爱国鱼”的精神传递到祖国的大江南北,让更多的人关注三沙,并加入到三沙的建设中。(文/彭子娥)
林载亮在美济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