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永兴岛政府大楼。新华网(王雯君 摄)
海外网-中国南海新闻网6月21日电(姚凌)2019年6月21日,是三沙设市7周年。7年前的今天,民政部发布国务院批准的公告,宣布撤销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设立地级三沙市,管辖南海岛礁及其海域。7年来,三沙人靠着勤劳的双手,努力将三沙打造成中国最南端的“美丽边疆”。
三沙不再遥远
7年时间里,三沙市政府驻地永兴岛上医院、学校、图书馆、邮局、银行、超市、水吧、餐厅、快递已一应俱全,电影院、健身房免费向市民开放。
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到的。曾经的永兴岛,用电难、吃水紧、离家远、脏乱差……而如今,大型补给船“琼沙三号”和“三沙一号”穿梭于海南岛和西沙,三沙告别了物质紧缺、交通不便的日子;岛上新建的电厂,每天24小时供电;渔民聚居的岛礁建起了9座海水淡化厂,渔民们不再需要接雨水洗澡、用咸井水煮饭。“老三沙”们把这些都看在眼里,便更感慨如今的好生活。
三沙是中国最南端的地级市,以前人们上下岛饱受漫长的海船颠簸之苦。如今,海口到永兴岛每天都有航班,行程由过去的几十个小时压缩到了一个多小时。岛与岛之间,不仅有定期的交通艇,还有三沙市不定期开通的快艇,驻岛官兵回家探亲,还可以免费乘坐舒适便捷的旅游船。遇到特别紧急的事情,直升机还会来帮忙。便捷的交通大大拉近了海岛与祖国大陆的距离,宽阔无边的大海已经无法阻挡来回快捷的脚步。
现代化的通讯,也使得海岛不再那么闭塞,有了城市现代生活的气息。7年来,三沙有居民岛礁已经实现了4G信号全覆盖。2019年4月,三沙首个5G基站正式开通,三沙居民和内地居民同步享受移动数字生活。再也不用依靠几个月一次靠船捎来的家书来传递思念,如今,一通电话、一个视频就可与亲友“相聚”。曾经与世隔绝的孤岛,有了生活的气息,也就没有了距离感。如今的三沙,早已不再遥远。
三沙也很时尚
三沙市因地理环境比较特殊,远离内陆,因此设市以前岛上垃圾基本靠就地填埋。设市7年来,三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脏乱差的三沙如今也引领了新时尚——垃圾分类。
据三沙市工委社会事务办主任李劲松介绍,三沙设市以来,为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政府将岛上垃圾能力处理较弱这一难题放在首位,成立环保中心,引进处理设备,现在通过“可回收物外运资源化”和“有机物岛内资源化”相结合的处理模式来达到环保目标。
除了安排环卫工人打扫岛上公共区域的卫生,三沙市政府也从基层推广垃圾分类设施和理念,让每一位岛民都参与环境保护。2012年应聘成为环卫工人的三沙市永兴社区居民符懋壮说,自从推广了精细的垃圾分类,采用了新的垃圾处理技术,加之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现在岛上公共环境卫生的压力明显小了很多。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任科员蔡和林透露,三沙积极推行垃圾分类,2018年还颁布了禁塑令。每隔一段时间,永兴工委的工作人员就会来到社区各家各户发放一定数量的可降解垃圾袋,以便进一步推动岛上生态环境绿色健康发展。
更惊喜的是,三沙居民还和驻岛官兵一起,使原来没有树的岛礁重新绿了起来;过去没有海鸟的岛礁栖息着成群的鸟儿;大海中美丽的珊瑚又重新长起来……目前,三沙已种植200多万棵椰子树、木麻黄、羊角树等,“海蓝、滩亮、岛美”,荒岛变成了绿洲。
三沙充满希望
2014年6月14日,三沙市永兴学校开工建设,2015年12月13日,学校正式投入使用,结束了三沙没有学校的历史。怀揣着一腔热血和期盼,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来到三沙支教,让三沙的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
25岁的年轻教师吴泉穗觉得,能到祖国最南端的学校教书她很荣幸,也很值得。据吴泉穗介绍,在这里工作近两年的时间,明显看到学校在政府和社会的关怀下,变化很快。比如岛上各个部门都积极参与学校共建,为培养下一代贡献力量,永兴学校开设了海洋特色课程,还有远程教育,孩子们有机会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甚至去北京研学等。在她看来,孩子们的茁壮成长,就代表着三沙未来的希望。
“老三沙”张蔚云也很激动,“以前看天吃饭,生活环境比较恶劣,现在转产转业后,家庭收入稳定了,生活环境大为改善,用水干净方便,用电也稳定多了,每天晚上还能跳跳舞,看看电影,孩子上学更是有了非常好的条件,我觉得未来充满了希望。”
还有一个细节让人动容。在永兴岛,无论是岛上的政府工作人员,还是渔民,每个人的衣服上都绣着一面小小的五星红旗。一面小小的红旗,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三沙人保卫南海、建设南海,用青春和热血为国旗增色的铿锵步履。于他们来说,守着眼前的海,祖国就在心里。
“碧海连天远,三沙尽是春。”正如三沙市永兴岛宣德路旁刻着的这两行字所写的一样,经过一代代三沙人不懈努力,满含生机与希望的三沙未来可期。
(综合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军网相关报道)